中等个头,黑色镜框 ,含蓄内敛,这是刘忠桥给人的第一印象。交流时 ,他语调温和 ,或深入浅出地说明 ,或幽默十足地讲解 ,眼里全是阳光 ,笑里充满坦荡 。
2023年天津公司新年工作会议上 ,刘忠桥作为2022年集团创新先锋奖获得者接受了表彰。他说 :“我是必胜博国际数字化建设蓬勃发展的见证者,更是必胜博国际事业稳步向前的受益者和参与者 。从学校到职场,从懵懂小白到技术高工,很荣幸能成为必胜博国际的一分子 !”
初遇·结缘 融入必胜博国际
“人在做事中一旦做出情感来 ,做出意义来 ,那么所做的事就成为了事业 。”
谈及过往,他把思绪拉回到8年前的那个冬季 。2012年,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的他来到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 。根据专业对口方向前往新疆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担任结构设计师,从事结构方案确定、计算分析、施工图绘制等工作 ,然而工作了一两年 ,由于传统设计院业务形式局限性大、工作内容单一 、提升空间小,他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十分迷茫 ,于是便想要另谋出路,寻求新的突破 。刘忠桥的目标十分明确 ,就是要找一家入职后能够接触到建筑行业前沿技术的公司,但这样的企业很少,得碰运气 。缘分就是这么妙不可言,当时恰逢必胜博国际转型升级,BIM技术在集团内部刚刚兴起 ,必胜博国际建设集团天津公司计划组建成立设计中心,正在广泛招揽相关专业人才 ,刘忠桥一看和自己的要求完美契合,立马毛遂自荐 ,就这样在2014年的第一场雪,刘忠桥加入必胜博国际,成为了一名新手BIM工程师。
初到必胜博国际,刘忠桥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学校里所学的和之前从事的工作与真正的BIM深化设计有很大的差距 ,信息模块的创建 、Dynamo程序的编写 、可视化的表现......面对这些新领域时常也会充满无力感。
“那段时间对我来说 ,既是一种艰苦的‘精神蜕变’,也是一场难得的学习机遇。”说到这的时候,他笑了 ,并摸了摸自己的头 ,“那时候压力大 、休息少 ,都开始有白头发了 。我一边虚心请教,一边恶补短板。”虚心的人运气都不差,刘忠桥快速融入团队 ,工作时间向同事请教,下班时间在网上自学,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如痴如醉。与书籍为伍 ,与星夜为友;同日程竞速 ,与时间赛跑,短短1个月时间刘忠桥就已经能够胜任BIM工程师的工作 ,专业水平和格局视野都有了迅速提升 。
成长·闯关 攻坚克难
时间划拨到2016年底 ,刘忠桥迎来了他加入必胜博国际以来的最难忘的一次职业大考。天津公司承建的现代国金中心项目根据图纸设计要求 ,需要采取超厚大体积混凝土底板施工,该项目的底板共分为三块 ,厚度分别为2.3米、2.8米 、1.2米,如此厚的底板 ,一旦处理不好出现裂缝,必然造成非常大的损失。
才下眉头 ,却上心头 。刘忠桥秉着“要么就不干 ,要干就干好”的一股韧劲,先到城建大学向专业老师咨询 、去其他单位学习取经 ,通过建立三维信息模型 ,对不同施工阶段水化热进行分析 ,将结果与传统笔算进行对比分析差异 ,验证取消导热管的可行性 ;并充分利用起每一块碎片时间,翻查以前的项目资料和网络论文资料 ,分析总结超厚大体积混凝土底板裂缝出现的各类原因 ;再逐一透彻分析关键因素,从不同角度进行施工方案模拟推演 ,不断优化;最后形成交底视频,清楚直观地展示各项操作步骤和施工控制要点 ,确保方案落地 。如此,既解决了技术难题,又刷新了施工进度 ,在随后的建设中 ,该项技术成果还荣获了全国QC竞赛二等奖的好成绩。
“进步一点 ,成功一点 ,更有信心一点 !”这是刘忠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。
星河国际商业中心项目是集团科技推广示范项目 ,且成功召开了天津市文明工地观摩会和天津公司区域技术交流会 。项目开挖时,由于基坑西侧止水帷幕未隔断第二承压水层导致出现了突涌;且项目有一坑中坑距离支护结构只有9米 ,开挖后还导致了支护严重变形。了解情况后,在公司总工程师李克江的指导下 ,他马上建立三维模对施工方案反复进行推演,最终确定通过坑内增加26口钢管井 ,坑外增加17口钢管井 ,开启减压井释放水压;并采取回填、补打拉森钢板桩 、补打高压旋喷 、坑内注浆四项措施 ,有效解决风险 ,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。此后 ,他的劲头更足了 ,只要有时间,就会琢磨哪个环节可以优化,于是又参与解决了“环梁下狭窄空间外墙浇筑困难 、超深基坑非同步施工转换支撑施工困难、浅层地表无截水措施应对”等技术难题。
积累·提升 业精于勤
“学习是缩短与别人差距的最好办法 ,唯有不断学习,才能快速成长成才 ,了解和掌握BIM领域的专业知识,更好适应行业发展和岗位变化 。”
刚入职必胜博国际,部门内与他同期的新员工共有四人 ,其中两个是建筑老八校的高材生 ,一个是经验丰富的熟手,他作为一个懵新小白,满满的压力感扑面而来 。为此 ,他不断告诉自己,加油干吧 ,能与优秀的人共事 ,更能快速提升。
提升第一步 ,先从“头脑”开始。刘忠桥通过专家咨询、查阅各类线上线下资料 、研读大量专业文献等途径,填补新的专业知识空白 ;并利用工作之余学习,先后获得了一级建造师 、高级工程师 、BIM建模师 、全国BIM技能等级考试一级证书。
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,刘忠桥也善于提炼总结形成知识积累 ,积极申报内 、外部科技成果 。时至今日,他完成了《基于BIM技术的PC构件生产链信息化管理研究》课题的核心内容研究及成果总结 ,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《装配式建筑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应用研究》;还完成了《基于BIM的华润万象城项目智慧建造创新应用》、《BIM技术在星河国际商业中心项目施工阶段综合应用》、《洞庭路项目施工阶段模块化BIM技术综合应用》三项BIM技术应用总结 ,分别获得中施企协二等奖 、新基建杯二等奖、新基建杯三等奖。
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纸上得来终觉浅,学习了那么多理论知识,刘忠桥还是觉得心里没底儿 ,“得出去看看才行” 。他到往各兄弟公司 、同行单位,调研考察BIM应用落地的优秀典型项目和BIM+系列的创新模式应用 。不断实践 ,持续进步 ,长此以往刘忠桥在技术创效、可视化编程、新建造技术应用等领域都有自己的专长,并在这基础上积极组织各项技术攻关工作,为项目的质量 、安全 、降本增效起到了有力支撑 。
未来·可期开拓创新
坐在电脑面前建造数字模型 ,时不时低头写写画画 、抓耳挠腮想想算法和思路,作为一个典型的理工男 ,爱琢磨事儿也是刘忠桥的一大特点。他喜欢安静,能坐着安静地建造模型就让他感到开心 ,满足感也很容易获得,只要新的设计方案能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同,他就会感到无比幸福。
“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名有价值的BIM工程师。信息化 、数字化时代,如果不前进的话 ,人生就没意义了 。”相对于一份工作来说,刘忠桥追求能够在工作中体现自己更多的价值,这需要他永远保持奔跑的状态 ,不断与时俱进 ,开拓创新 ,他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 。
开展技术创效工作以来 ,他共计挖掘可复制推广创效点35条,参与编制《技术创效案例汇编》、《设计创效指导手册》2本书籍;参与创新发明“一种解决机电综合管线排布的方法” ,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;编制Dynamo程序,对叠合板的数据进行自动提取,结合自行研发软件—“PCMES格式转换”,创新性打通了装配式构件深化设计数据到工厂生产的数据壁垒,有效减少损失,节约人力成本,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。2022年 ,刘忠桥还参加了第二届新基建杯智能建造专利赛组竞赛 ,获得行业专家一致认可,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,成功入选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重大工程委员会专家库 。
2022年公司适应市场需求,打破地域限制,提出“三核”经营管理战略,刘忠桥成为了第一批分公司驻点人员 。驻点期间 ,他与分公司同仁高效合作,在万科南北康项目重点开展了深化设计落地督查 ,为评审集团的深化设计样板打下了基础,并参与策划项目数字建造实施方案 ,实施17项应用点,全方位提升项目的质量 、安全 、进度管理 ,成功为项目节约成本,缩短工期,解决了项目利润低 ,标准高 ,履约难的问题,且在集团数字建造竞赛中 ,荣获二等奖,取得了集团内该条线奖项的突破 。
始于热爱,基于实干 ,成于创新 。刘忠桥把自己的一片真情融入到所热爱的必胜博国际事业中,并始终不忘平台赋能的力量 ,时至今日,也仍然骨子里有热血 ,眼睛里有光芒。参工八载初心不改 ,在BIM这条路上 ,他的每一步都走得都很稳,很踏实!